从"内循环"到"向外生长",一带一路下的出海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2013年我国提出的全球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打造一个全球命运共同体。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场需求巨大,而我国恰好拥有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一带一路的建设给我国中小型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出海之机:从"内循环"到向外生长

 

从2001年起,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加入WTO后,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这一阶段,中国企业主要依靠制造能力进行全球化经营,海尔、华为、联想等品牌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从2008年起,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加快进入海外市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开始具备资本运作能力,通过收购国际企业获得先进技术和品牌,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吉利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等并购案成为这一阶段的代表。

从2018年起刮起电商出海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商企业开始向海外拓展,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中国商品销售给全球消费者。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推动了中国电商全球化的发展。

 

 

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商、餐饮、游戏、国潮品牌等等,都走在了出海的路上,并且涌现了一批崭新的出海新力量。比如SHEIN,借中国供应链优势和数字化能力,已成为估值9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TikTok至今成立不过6年,却已在社交领域撼动Meta,屡屡登上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榜冠军,成为海外用户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而去年9月才推出的海外版“拼多多”平台——Temu,凭借强大的折扣能力量,成为今年“黑五”最大的黑马。

 

 

现在,则是全面出海时代的来临!过去严重倾向于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地图,如今正被新兴市场重新绘制。据麦肯锡估计,到2025年,新兴市场将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制成品,其中包括汽车、建筑产品和机械等产品。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将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商品、服务、金融、人员和数据的流动过程。

凭借我国自身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积累的AI技术能力,在全球市场中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出海之困:艰难的"本土化"

 

任何一家企业想要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大企业,必然会经历"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且充满挑战的。

 

1、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在当地市场面临适应性问题。例如,在某些国家,人们重视家庭和亲情,而在另一些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企业需要了解当地市场的文化特点,并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

2、语言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在本土化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企业在当地市场需要用当地语言进行宣传、销售和服务,这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同时,翻译不准确或不地道也可能导致企业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障碍。

3、法律和政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政策差异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挑战。例如,当地的劳动法、环保法规、税收政策等可能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损失。

4、人才招聘和管理

在海外市场招聘当地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了解当地人才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招聘策略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5、品牌认知度

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可能较低,需要面对与当地知名品牌的竞争。提高品牌认知度需要企业在当地市场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建立品牌形象和声誉。

出海虽难,但是好在有很多人在前面躺出了一条路!在"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搭建的基础平台上,有我国企业搭建好的全球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全球电商平台,有像guideOversea这样提供全球雇佣服务的人才平台,中小企业出海已经变得非常高效快捷!


 

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海外雇佣解决方案,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创建时间:2024-02-27 15:13
浏览量:0
首页    出海课堂    从"内循环"到"向外生长",一带一路下的出海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