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出海企业——米奥兰特国际会展公司经验分享
近期,米奥兰特国际集团高级副总裁刘锋一莅临GuideOversea办公室做客,小编借此机会有幸就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请教,整理成下文。
/米奥兰特/
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上市会展公司。主营业务是境外会展的策划、组织、推广及运营服务,全球的数字化展览自主服务平台以及 RCEP 市场的展览营销方案。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代理展、自办展、数字展及其他。公司境外的中国贸易博览会有Homelife与Machinex两大品牌,经过十余年的培育与境外办展时间,Homelife与Machinex已经是“-带一路“国家采购中国商品的重要的B2B平台。
公司主营境外会展的策划、组织、推广及运营服务,聚焦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独立运营”且布局全球的数字化展览自主服务平台,为“中国制造”量身打造拓展全球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市场以及RCEP市场的展览营销方案。目前形成了若干个专业展同档期举办的业态布局,开拓了中国品牌出海联展的局面,实现了公司办展方向和办展形式的突破与革新。
2023年,随着海外办展的累积以及覆盖区域的扩大,公司已经自原有的综合展全线创新升级,推出了首批8大专业展同档期举办,即BDE建材家装展、INTEX纺织服装展、HOMELIFE家居礼品展、AES家用电器及消费电子展TIN工业装备和零部件(联)展、PPP塑料印刷包装及食品加工设备展、PNE电力新能源展、ABC&MOM孕婴童展其中12月迪拜建材展规模已超过20000㎡,12月迪拜纺织服装展、家电3C展规模均超过10000m,公司的专业化转型发展趋势良好,专业展基本成型。
公司分别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波兰、阿联酋、土耳其)、RCEP国家(日本、印尼、越南)、新兴市场国家(巴西、墨西哥、南非)以及新拓展的展会发达国家(德国)共十个国家成功举办境外线下自办展,基本上完成了公司的全球布局。来自于浙江、江苏、广东、湖南、山东、安徽、福建等20多个省市,共计近8800家企业参展展位总数超过13000个,总办展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展位净面积近12万平方米,展会展品范围涵盖汽摩配、建材、纺织、机械、3C、家电、家居、美容、食品等9大行业,到展买家超24万人,总意向成交额达到146亿美元公司已经成为服务全国的境外自主办展平台。
本文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交流,全文4000字左右。
-
出海背景和过往有和什么不同?现在出海的机会在哪里?
-
刚走出的企业如何选择海外市场?
-
出海团队如何搭建?招聘当地员工,还是华人,还中国外派员工?
-
吸引外籍人才有效的招聘策略是什么?
-
外籍团队与中国本土员工如何协同合作呢?
-
对于出海团队搭建,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01
企业出海话题最近很热
对比当下和过往有什么不同呢?
中国企业出海的过往与当下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国家大政策方面的调整。过去国内实行双循环政策,内循环表现为国内拉动内需、刺激房地产市场,外循环表现在跨境贸易上,而目前内外循环均存在疲软。
从跨境贸易的角度去看,在过去,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外贸的传统市场,份额占比较高。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欧美市场份额在持续减少。但即便中美贸易摩擦一直存在,目前中美双方仍在脱钩与反脱钩的较量过程中,但不至于完全没有订单。而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开拓新的路径,主要是RCEP市场和一带一路市场;
从内循环的角度去看,过去房地产市场作为支柱型产业拉动了内需,但目前国内内循环存在阻力,内贸企业竞争压力大,部分行业内需下降。但这也促成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加速了一路带一路市场的开发;
还有个很大的不同是,中国品牌出海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随着中国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小众品牌选择走出国门。中国的出海企业在产品研发、外观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都为中国企业品牌后续进一步出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2
刚出海的中国企业该怎么选择出海市场?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可选择的出海渠道比较多,例如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展会、B2B平台、市场拜访等多种市场开发渠道。
企业如何选择出海渠道,主要得根据市场需求与自家的产品适配度来具体判断;例如选择走电商渠道还是传统贸易渠道,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与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如果是定位传统跨境贸易,建议先通过展会开发市场。如果是走跨境电商,就要根据企业自身资源与优势选择电商平台或直播平台;
根据经验而谈,一般出海国家第一站的选择,跟客户的外贸成熟度有关。一般的外贸公司的出海,先是外国客户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下单,通过这些买家的订单,企业发现了某个国家地区的市场需求,是抓住这点展开扩大市场。
另一种出海国家的选择方式是找人在海外做调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海外KOL带货,看看产品受欢迎程度如何,以此来确定应该在哪个国家出口。
企业在前期可以提前通过一些电商平台或海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也可以通过竞品公司的核心出海目标市场进行跟随策略;对出海起步阶段的企业,跨境人才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选择有领域成功经验的人进行操盘。
具体来说,目前有几种出海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第一类是跨境电商和海外建仓模式。为了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有些企业选择直接在海外建仓。这种模式下,就需要找到当地的人来管理海外仓,以便能响应及时。
第二类是开发代理商或渠道的方式,类似于国内的逐层代理。
第三类是在当地做品牌。目前小米、vivo、 OPPO 等大型中国企业,都直接在当地做品牌。这也迎合了当下中国往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制造,而是要让中国品牌打开海外市场。在这种模式下,对人才的要求就会更高,需要的是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本地人来做。
特别建议:在跨境贸易初期,还是要小步快走。而在锁定并明确目标市场(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服务竞争力)后,就要尽快加大投入,快速打入市场,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03
出海团队搭建
当地华人、当地人、还是企业员工外派比较好?
具体的选择需要看企业的规模。
一般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时,最好先派一个华人作为桥梁去沟通协同。团队组建初期,也可以让外国人来中国,外国人一般都很喜欢到中国出差,这样也有利于互相了解双方的文化。
而一个企业想要做深度开发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用当地人管理,但团队的组合可以多样。例如国家代表可以是华人,但下面的市场人员可以都是当地人和外派员工组合。
04
在吸引外籍员工方面
企业如何制定有效的招聘策略呢?
一是注重薪资待遇。国外是较为松散的管理结构,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因此用绩效管理的手段更好。
其次,外国人也同样注重身份、荣誉感等,就职于中国的大公司,职位高、薪酬待遇好,同样能让对方感到有面子。外国人也很在意身份,因此就要给对方一个身份,给对方一些成长机会,多组织员工培训。
国外的传统文化理念和管理理念跟中国有较大差异。相对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先进的,他们愿意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定期让员工来中国学习,为其建立成长路径,就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对于外企的外籍人员,要更懂他、尊重他。企业必须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宗教等。企业对于外籍员工的尊重,不同于中国人日常所说的尊重,而是真正地去了解外籍员工到底在意什么。
例如在中东或印尼,员工会定期去做祈祷。我们通常认为留给员工时间去祈祷就是尊重了,但员工并不这样认为。正确做法是企业应该提前 5 分钟告知员工应该去做祈祷。
再比如老外比较注重周末家庭聚会。所以有些企业会在礼拜五下午的时候,让员工早点下班跟家人去聚一聚,甚至公司可以发一点庆祝的东西。
在中国,通常我们认为加班时发一些加班费就是尊重,但这种做法外国人并不买账。
05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遇到过什么问题呢?
是如何解决的?
对于与外籍员工的跨文化交流,与其解决文化冲突,不如把这个跨文化冲突解决在前面。具体做法方面,能做到以下三点就够了。
-
了解他的文化。
-
了解他信仰。
-
了解当地的法律。
除了文化、宗教、法律有差异之 外,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追求的本质还是一样。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应该是全球人民共同的愿望。”
06
外籍团队与中国本土员工如何协同合作呢?
通过互联网去接触还是有很大隔阂的,应该要让外籍员工多来中国,面对面沟通,并且在沟通时要注重协同的工具和流程。
中国人的变通能力强很多,需要沟通协调时,打电话和见面聊效率都很高。但对于外籍员工,特别是有时差的时候,就很重视邮件的应用。所以要双方都来适应协作的工具和流程。
最后是尽量去适应外籍员工。为了让员工创造更多价值,就要尽可能让外籍员工在企业里待得舒服,因此就不能完全以中国的标准去要求外籍员工。比如因为时差等缘故,让墨西哥的员工在半个小时之内回复,就已经是最佳效率。企业在这时需要有一定的容错率。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要尽量有一定的预见性。
例如开会前应该系统性地沟通一下会议内容。像欧美和一些受欧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他们做事就需要有计划性,而中国的一些老板就很随机。
再比方说像印度或中东的习惯就是会有拖延,往往允诺明天给你办好的事,正常就会在后天给你办好。这种情况你就得理解对方当地的习惯,双方都要向对方靠拢。这种问题也不是钱能解决的,因为老外更注重生活。
尽量要让我们来适应外籍员工,而不是让外籍员工来适应我们。因为聘请外籍员工是发挥他当地人的价值的,如果让他花很多精力来适应我们,他创造价值的时间就会变少。
07
对于出海团队搭建
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首先是在用人上不要图省事。不管是正式员工还是合同工,都要有正式的合同。尤其是涉及一些企业机密的东西,或是临时用工。但风控也不是光通过法律解决,也可以通过一些机制来进行管理。
第二是人才流失的问题。一家企业在海外其实跟国内是一样的,选了对的人之后,还是要为其制定一个相应的职业规划。
因为员工对企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忠诚的时候,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是最低的。老外也会追求工作的稳定,也需要能力上的成长,也会有被其他企业挖走的风险。但一些节假日里收到企业发放的福利,也会增加其对企业的归属感。
因此企业要注重员工的绩效、福利和成长规划,这样就能避免人才流失的问题。
三是要规避法律风险。
在海外用人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或员工对当地这个行业的相关法律不了解,例如有的当地社保个税政策没了解好,缴纳不及时或者不规范,引起当地员工争议,反而影响业务发展。
还有经营方面的法律风险,就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重大的法律风险,这种情况导致的损失可能会很大。举个可能极端一点的例子,小米被印度执法局没收了48亿元,这个就得不偿失。
在全球化的征途上,企业扬帆远航的道路既铺满了希望的机遇,也密布着未知的挑战。在此出海之际,企业家与创业者应犹如航海家般,紧握罗盘,以明智的策略为导航,乘风破浪地探索全球商业的广阔天地。
企业家不应仅仅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而应依托事情本身的规律和海外不同国家的规则,以稳健的步伐,在商海中稳健前行。再次感谢米奥兰特国际集团高级副总裁刘锋一的精彩分享,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